打造鐵腕治污“殺手锏” ,新環保法鋒芒漸露,
被稱為“史上最嚴”新環保法有三嚴:一是對企業要求更嚴,特別是首次規定“按日計罰”的嚴厲措施,給污染企業以從未有過的最大違法成本;二是對地方政府要求更嚴,明確了環保直接與干部考評掛鉤;三是對監管部門要求更嚴,列舉了九種失職瀆職行為,并規定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
如何理性看待這部法律及其實施的效果?近日,中國環境資源法研究會副會長呂忠梅在接受權威媒體采訪時明確指出,這部法律“長出了牙齒”,突破了“為城市立法、為企業立法、為污染立法”的窠臼,確立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推動建立基于環境承載能力的綠色發展模式,建立多元共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善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的制度體系,增加了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強化了政府、企業、公民的義務與責任。
施行一年效果顯
“過去的環保法太軟,沒有什么硬措施,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2月18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說,新環保法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解決“軟”的問題。
環保從“督企”轉向“督政”,即從過去監督違法排污企業,轉向綜合監督地方政府履行職責轉變,加上掛牌、限批,形成組合“殺手锏”。而在新環保法的推動下,各地政府也紛紛交出了實施效果的“成績單”:
2015年,湖北共檢查企業4.5萬家次,查處4000多家,其中按日計罰單筆最高處罰金額達270萬元。
湖南全省公安機關共受理環境違法行政案件135起,行政拘留117人;對152起破壞環境資源保護類的刑事案件進行立案,刑事拘留190人,立案數和打擊數均為歷年之最。
在甘肅省,自新環保法出臺以來,組織“以案說法”專題講座,印發環境執法手冊,將新要求一對一地傳達給地方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
為解決制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突出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初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生效實施當天,民間環保組織針對福建南平市損壞林地的采礦主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并得到受理。同年10月底,當地法院宣判原告勝訴。被告不僅被罰款,主審法官還要求其恢復生態。這些例子背后,呈現的是環保部門強硬執法、企業積極整改治污的良好態勢。
有了法律,就有了努力的“依據”
“這部法律在我們工作中的作用太重要、太重要了。”民盟中央常委、陜西省副省長張道宏委員說起新《環保法》,連說了兩個“太重要”。
新《環保法》施行一年來,陜西交出了成績單:2015年,西安藍天數量達到251天,比2014年增加40天;渭河干流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較上年分別下降19.0%和33.3%……“這些成績是人努力的結果,有一些也有天幫忙的成分,但人努力占了決定性因素。”張道宏委員說,新《環保法》是“人努力”的依據。
新《環保法》施行之前,原有法律被認為偏軟,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政府責任的落實、企業違法成本的提高以及公眾參與的便捷與有效。
“我們的環保工作歷史欠賬多,追求經濟發展忽略環境保護、企業違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與之前法律缺乏力度有關系。”環保部南京環科所所長高吉喜委員指出。
新《環保法》施行后,環保部門督政、督企力度加大。環保部2015年完成對33個市(區)的綜合督查,共約談地方政府15個,各地對134個市和2個縣開展了綜合督查;按照新《環保法》突破性提出的“按日計罰”,全國范圍內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7155件,罰款數額近5.69億元;全國共責令關停取締企業2萬家、停產3.4萬家。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代表表示,新《環保法》的施行開了一個好頭。這一年,新《環保法》鋒芒初露,全年制定發布配套性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達85件,其中,《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明確了“黨政同責”。
不僅要“牙尖”還要“齒利”
然而新環保法在實施中,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2015年環保部非常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約談地方政府負責人。約談產生了一些效果,但也引起大家的爭議,約談形式從法律來講應怎么定位?要進行行政處理措施還是行政處罰,有沒有范圍的限定?
同時,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也引發老百姓的爭議,誠如禁止秸稈燃燒,是不是只有禁燒才能治理大氣污染,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途徑,既讓秸稈不燃燒,也有多種利用的途徑?如何照顧農民的利益,而不是簡單剝奪他們的利益?類似案例給環保執法提出很多新的命題。
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止于此。一些地方環境執法機關執法力度不足、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環保法律實施措施缺乏常態性,信息公開的內容和范圍較窄,公眾參與程度較低,環境民主進程緩慢等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曾提出,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公益訴訟的案例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量涌現,對訴訟案件,地方法院不立案、地方政府不執法現象較為普遍,新環保法實際上只能在環境保護領域起到指導、補充的作用,法律權威性不夠。
因此,“長牙齒”的環保法在“咬”住環境治理、生態平衡的同時,其牙齒的堅固程度還有待加強。眾多業內專家認為,應當針對現實問題,采取針對性的體制完善、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工作,使新法有效運轉,既打擊違法犯罪,也實現正面引導,夯實基礎,幫助企業提質增效,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現實運行當中更要因地而異、具體分析。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還在路上、環境保護還在路上,這除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更需要用法治的方法推進中國環境保護事業。
(本文資料來源于法制日報、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科學報)
深圳合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合續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及運營為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自主研發出污水處理及固廢處理專利技術57項,為各層次環保投資運營公司、地方骨干環保工程公司、政府等提供城鎮兩污治理解決方案,并涵蓋設備銷售、托管運營、技術管理平臺輸出等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