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最好的我們是否擁有最好的環保市場
5月底,隨著“土十條”的重磅來襲,與“大氣十條”、“水十條”組成了“超強陣容”。這三大“十條”不僅為我國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非常強大的保證,而且也規范著我國的環保市場。
近幾個月,面對自然環境的一些天災人禍,如洪水旱澇、“毒地”頻現、鄰避事件以及仙桃等地的垃圾焚燒事件等,政府部門給予了非常及時與正確的處理與指導,相應的環保企業也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從而環保市場的春風也撲面而來。國家的重視,民眾的覺悟,使“環保”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然而環保市場的春風,當真是“吹面不寒楊柳風”般“柔和”嗎?如今的我們是最好的我們,而環保市場是否也是最好的環保市場呢?
環保企業并購熱潮下的風險凸顯
隨著國家政策的導向以及國內經濟大環境的一些改變,環保企業紛紛開啟了并購的大門,資料顯示,僅一季度,環保領域就展開了6起總額高達128億元的并購,與15年相比,我國海外并購增加了1倍多,數據是十分可觀的。
但還有另一份數據統計,我國至今為止超過50%的企業海外并購并不成功,非盈利或虧損的比例高達63%。從全球經濟大環境來分析,靠資本盈利必定比實業快速得多,但失敗的比例卻高得有些“恐怖”,那就是因為并購確實存在著如 “金蟬脫殼”、“贏家詛咒與協同陷阱”、“報表陷阱”等風險,并且伴隨著高溢價以及高額的業績對賭,稍一疏忽便會給環保企業以致命一擊,無法完成所承諾的業績。
我國的環保市場只有“知己知彼”,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海外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環保企業大發展下的技術與設備支撐疲軟
目前的環保企業大致分為治理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以及環境監測的類型,其中這幾類環保業務也有相應交叉。就大氣的煙塵與脫硫脫硝治理來說,我國目前的設備還是較多引進國外,原因就是我國設備生產的資金投入不能完全支撐整個企業對接項目所需要達到的要求,一旦設備跟不上去,企業就無法完成項目指標,只能靠“引進來”方式開展業務。
而與之有所不同的則是土壤污染修復技術方面,我國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雖然少數可以“洋為中用”,但仍存在不小的問題,就是土壤修復項目本身是十分復雜與專業的工程,需要前期的監測與后期的跟蹤,其投入的精力可能是四種環保企業類型中最大的,所以某一個項目就需要“量身定做”多種修復手段,這在我國目前的技術來說還是有些吃力。
因此技術與設備是我國環保市場急需大力投入的部分。
看上去“很美”的PPP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卻不高
我國的PPP改革發展迅速,用了僅僅三個春秋就走完了國外二三十年的道路。在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的大背景下,大力引進民間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優勢顯而易見。
但快速的發展就猶如懸在我國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存在憂患。
融資難就是其中一個大問題。
由于多數PPP項目規模大、風險高,而金融機構等融資方前期度參與不高,尤其在項目識別、項目準備階段參與少,導致了融資難的首要因素。此外我國PPP項目融資方式比較單一,還是以銀行貸款為主,銀團融資、債券融資、信托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籌集資金的比例還是偏低。
這需要我們創新出符合PPP模式的信貸方式,引導融資方式的轉變,優化投融資環境。
對于環保這個相對特殊的產業,其公益性、復雜性與技術性等特點也是發展PPP項目中的一個要解決的難點。
在實施環保PPP的過程中,就付費機制方面,除了污水處理項目有著比較完善的支付體系,以及垃圾處置項目的補貼投入外,其他項目的付費體系還是不夠完善,這就使得環保PPP項目的落地是有一定難度的。
從根本上來講,PPP是種手段,其核心是提高環境治理效率、保障供給、改善環境質量。作為運營的主體,首先應該著力建立完善的金融機制,不應該只是眼前的PPP項目。
勇于面對環保市場難點,善于解決環保市場難題,頑強攻破環保市場難關。相信最好的我們必定迎來最好的環保市場。
來源:北極星節能環保網
深圳合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合續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及運營為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自主研發出污水處理技術21項,固廢處理相關專利7項,為各層次環保投資運營公司、地方骨干環保工程公司、政府等提供城鎮兩污治理解決方案,并涵蓋設備銷售、托管運營、技術管理平臺輸出等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