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十三五”缺錢怎么辦?PPP也許是一個答案
導言:“十三五”規劃在環境保護領域提出了全新的目標,同時也面臨完成目標所需要的巨額資金挑戰,而公私伙伴關系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簡稱PPP)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因此,對PPP模式而言,“十三五”將是機遇與挑戰并行的五年。
圖1. “十三五”與三項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一、關于環境保護領域,“十三五”說了什么?
2016年初舉行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明確表示,“十三五”期間,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還特別強調,2016年將要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聯合2013年9月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大氣十條”) 以及2015年4月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政府對于三大領域的關注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項防治行動計劃的相繼推出,展示了政府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力度與決心,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十三五”中提出的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三項行動計劃并非突如其來,而是醞釀已久。
全國環保工作會議明確了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間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的治理重點,土壤污染防治、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黑臭水體治理等細分領域投資機遇浮現。國家的明確政策導向,政府的全力工作推進,資本市場的積極參與,將推動中國環保相關領域從2016年開始迎來黃金時代。
二、完成“十三五”的環境領域規劃目標,要花多少錢?
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嚴峻的挑戰。筆者收集了各方關于“十三五”期間三大領域全社會投資規模(即政府投資與民間資本投資的總和)的預測與期望得到以下結果:
圖2. 三項領域投資規模及預測
雖然各方數據有所出入,且來源不一,但從表中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央政府對于“十三五”環境領域,特別是三項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著很高的投資期望。
圖3. 近五年國家節能環保支出金額(單位:億元)
從圖3中可以看出,自2011年起,國家對于節能環保的投資逐年遞增,到2015年已經達到近5000億元,約占當年全年GDP的0.71%,但是仍遠低于國際經驗所指示的2-3% ,也就是約1.5萬億元[8]。面對如此大金額、高強度的投資目標,僅靠國家的財政投資是無法完成的,因而公私伙伴關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簡稱PPP)模式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PPP模式為何迎來機遇?
根據國家財政部金融司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所謂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政府公共部門的職能并同時也為民營部門帶來利益。
簡單來說就是允許民營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過程中來。目前我國主要以民營資本投資為主,作為回報政府賦予民營企業一定時間長度的自主運營權利,同時政府將作為購買方向民營企業購買相應PPP項目提供的公共服務,超過計劃收入的部分將作為民營企業的創收得以保留,計劃運營期結束后項目將歸政府所有,即為PPP模式中一種典型的建設-運營-移交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PPP合作模式,一方面減輕了政府對于公共服務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實現了風險的共同承擔機制。作為融資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為PPP追求公共服務效益地最大化,兩者協同,降低風險。追溯PPP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參照君和律師事務所撰寫的相關報告[9],可總結為四個階段:
圖4. PPP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自2010年以來,國家在政策層面國家的不斷推進,讓PPP模式迅猛發展,并將在十三五期間全面開花。
圖5. 2010年以來,關于PPP模式的主要政策歷程
圖6中是今年三月首次公布的全國PPP綜合信息數據。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投資金額則達到了5655.26億元,約占投資總額的7%,僅次于交通運輸,市政工程,片區開發和保障性安居工程。
圖6. PPP項目數與投資行業分布情況
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十分倚重PPP模式,約5700億元的投資金額高于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節能環保部分的4800億元(見圖 7);另一方面在接二連三的有利政策推動下,環保領域的PPP項目發展迅猛,社會資本投資愿望強烈,參與度高,開展數量眾多。
圖7.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按行業分布情況(單位:萬億元)
以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分布情況為例,預算中教育、社會保障占據了比較高的比例,而節能環保和交通運輸則比較低。與之相比,圖5呈現的全國PPP綜合信息數據中交通運輸與節能環保領域都占據了很高的比例。這種分布特點清晰地顯示了國家在某些公共服務領域依托PPP模式分擔投資壓力的舉措,特別是環境保護領域。因而,要完成“十三五”中所提出的規劃目標,推進PPP模式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四、環保領域推行PPP,我們面臨哪些挑戰?
鳥巢作為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建筑,總計32億元投資,由北京政府(58%)和四家企業組成的聯合體(42%)共同完成,卻是一個PPP模式依托下的“不成功”產物。整個項目從發起到完成奧運會使命,到政府與民營資本不歡而散,落到如今無法盈利的尷尬位置,背后是是眾多典型中國式PPP所面臨的困局[11]。
圖8. PPP模式的簡單模型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PPP模式的模型,筆者將PPP模式簡化為三個部分,政府部門,民營資本以及兩者之間通過PPP模式所建立的關系,并可以此分析當下PPP模式在環保領域推行中的障礙。
(一) 部門之間缺乏權威的合作指導與高效合理的合作模式
典型的環境保護問題往往牽涉到不止一個責任主管部門,而建設環保領域的PPP項目同樣需要眾多部門的參與。例如一個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往往涉及到環保、市政、建設、衛生、發改委等諸多部門和機構。然而,由于政府部門之間合作機制的不成熟,這種責任復合交叉的項目總是推行緩慢,在獲得各種各樣的許可、證明等等文件中間浪費了很多時間和資源。而到項目真正“落地”的階段,各部門或互相“角力”,或推卸責任。PPP項目處在責任的中間地帶,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二)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廣,一系列政策的頒布讓PPP模式看起來“底氣十足”,但是真正落實到地方政府與民營資本的切實接觸中,往往“只打雷,不下雨”,其癥結所在便是民營資本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存疑。在現有的PPP項目中,可以觀察到地方政府推遲支付、延緩支付、拖欠支付的現象時有發生。即便是與政府合作,失去了契約精神,民營資本的投資熱情也會受到打擊,讓很多PPP項目難以“落地”,這是“十三五”推行PPP模式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
隱藏在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后面的是一個更嚴峻的問題——高額的地方債務(關于地方債務問題,本文不做更多的討論)。典型的案例來自于長春匯津污水處理項目[12],項目中民營資本與長春市排水公司合作投資污水處理廠,并與當地政府簽訂《長春匯津污水處理專營管理辦法》。但在項目建成運營兩年后,排水公司開始拖欠合作公司污水處理費。經過一年的糾紛,長春市政府強行廢除管理辦法,排水公司完全停止支付污水處理費。民營資本苦不堪言,最后被迫對簿公堂。
(三) 輕視后期管理與維護造成項目運營困難
目前已經建成的PPP項目中,出現了很多運營、管理和維護不善的問題,導致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下降,項目貶值等。在數年的經營后,大舉投資建設的PPP項目甚至負債、虧損。作為運營方的民營資本急于脫手,作為購買方的政府不愿接盤,民眾作為公共服務終端服務對象,卻需要忍受服務質量差和沒有其他備用選項的雙重“夾擊” 。
環保公共服務項目,從污水處理廠到垃圾填埋場等,都需要一定專業水準的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但很多地方政府只看重民營資本的融資能力,忽略甚至故意忽略其管理能力,導致眾多環保PPP項目價值貶損、被迫回購。
(四) 缺少配套的法規條例
相比較接二連三于推行PPP模式方面的政策,對規范和監管PPP模式的政策,政府推行力度明顯弱了很多,起步也相對較晚。缺少配套的法規條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2003年以后的十年中我國PPP模式推行的亂象:項目眾多,質量參差不齊,爭議不斷。筆者認為,倚重PPP模式來解決“十三五”規劃中環境領域巨大的資金缺口,配套監管制度的出臺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
來源:財新網 作者:李勃
深圳合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合續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及運營為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自主研發出污水處理及固廢處理專利技術57項,為各層次環保投資運營公司、地方骨干環保工程公司、政府等提供城鎮兩污治理解決方案,并涵蓋設備銷售、托管運營、技術管理平臺輸出等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