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十易其稿,水氣土三法明年聚齊?
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的三大戰役中,唯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空位。

3月10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介紹,目前正委托環保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建議稿,初步擬訂在今年內環資委內部初審,2017年提交給人大常委會,納入常委會的立法計劃,完成提請和審議的任務。
從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來看,我國的土壤環境總體上形勢嚴峻、不容樂觀,部分地方污染嚴重。
袁駟表示,土壤污染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食品和飲用水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關系到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介紹《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袁駟強調,將重點針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保障農民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
參與《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的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告訴記者,按照此前規劃,《土壤污染防治法》會在2017年出臺,目前尚在起草之中,各方面的意見不太一致,公布征求意見稿可能還有待時日。
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定難度大
2013年,市場發現含鎘毒大米,引起關注。近年來,關系食品安全的土壤污染問題從未離開過公眾的視線。然而,在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中,大氣和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推進較快,相關立法中唯獨缺少《土壤污染防治法》。
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相關責任認定、資金來源、商業模式等難題,其立法和政策制定難度相對較大。
但是,正如袁駟所說,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繼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后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急需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袁駟介紹,環保部最近對外宣布撤銷了兩個司,專門設立了大氣、水、土污染防治司。另外,環保部已經出臺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即將出臺實施“土十條”,這些都是圍繞治污的三大戰場、三大戰役來排兵布陣的。
在土壤污染狀況摸底方面,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
袁駟表示,土壤污染的防治事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直接或間接地會影響到食品和飲用水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關系到能否可持續發展。
“土壤污染與大氣、水污染相比,其成因更為復雜,大氣的沉降、水污染、工業污染、建筑污染、交通運輸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礦山開采污染、垃圾污染等,可以說任何污染都可能最終影響到土壤,所以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也更大,對其有效防治也更為迫切。”袁駟說。
明年將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
“昨天我特意上百度查了一下土壤污染的詞條,這個詞條是這么說的,可以說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的法律是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甚至可以說這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就是要填補這片空白,這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袁駟說。
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部署,已明確的68件立法項目中,《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列入第一類項目(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
袁駟介紹,實際上環資委從2013年本屆環資委成立之初,就已經著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工作了。到目前為止,環資委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已經開展調研15次,召開研討會、座談會25次,聽取專題講座8次,修改草案10稿,完成各種發言、簡報、會議紀要、論證材料70余篇、7萬余字。
袁駟說:“目前我們委托環保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建議稿,初步擬訂在今年內環資委內部進行兩次初審,2017年提交給常委會,納入到常委會的立法計劃,完成提請和審議的任務。”
針對當前的土壤污染現狀,《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將解決哪些問題呢?
袁駟稱,要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體制,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調查、監測標準體系;明確經濟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重點針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保障農民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明確公眾參與途徑和內容等。
王樹義介紹,《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過程中各參與方的意見不太一致,近期全國人大環資委還會召開相應的專家研討會。“我個人建議是把名字改為《土壤環境保護法》,名稱不一樣設計的內容重點也就不相同,如果改成《土壤環境保護法》,其重點就是如何保護干凈的土壤,使其不被污染。”王樹義說到。
“前段時間我拿到了一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稿,看過之后還有一些個人不同的意見,土壤污染涉及到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怎么分類布局還在起草研究當中。”王樹義說。
深圳合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合續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及運營為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自主研發出污水處理及固廢處理專利技術57項,為各層次環保投資運營公司、地方骨干環保工程公司、政府等提供城鎮兩污治理解決方案,并涵蓋設備銷售、托管運營、技術管理平臺輸出等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